姓名介绍

衡姓源流有:一是出自伊姓,以官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是周公旦的后代,以祖字为氏;三是出自改姓,以地名为氏。人口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汝南县和山西省代县等地,历史名人有东汉学者衡咸、民国监察院监察委员衡权。

衡姓姓氏源流

衡(Héng)姓源出有:

源流一

商汤有贤臣伊尹,因为在灭夏过程中功劳最大,商汤封他为尹(宰相),并封了个尊号叫“阿衡”(“阿”就是“倚”,“衡”的意思是“维持”,合起来意思就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伊尹的后代子孙就以伊尹尊号中的“衡”字命姓,称衡姓。

源流二

周公长子伯禽封于鲁,建立鲁国,他的后代有公子衡,其子孙以祖上名字命姓,称衡姓。

源流三

三国时,曹操于官渡之战打败袁绍,袁绍的几个儿子又自相残杀,袁姓部分族人就逃到湖南衡山隐居避难,以居住地名为姓,改姓衡。

源流四

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城邑雍雝,属于以地名为氏。雍雝,亦称衡雍、垣雍,在春秋时期为郑国的一个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武原县西北五里处,还有故雍雝城遗址。

源流五

源于满族,出自清朝时期著名官用宝刀工匠叶赫那拉·圣治,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著名的北京“宝刀衡”所制作的刀剑,轻可裁纸绢,重可断钢筋。

源流六

源于蒙古族,出自清朝中、后期著名学者哈斯朝鲁,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蒙古族衡氏,源出清朝时期著名的作家、诗人、哲学家、翻译家哈斯朝鲁,他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后裔。  

源流七

源于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祢衡击鼓骂曹操,三个儿子逃至四川,为逃避追捕,将”祢衡“二字颠倒,采用”衡“姓。

源流八

源于满族,清出随努尔哈赤征战,为清王朝效力,清乾隆40年,衡府君官封文林郎逝世葬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滦区西地满族乡烧锅村,皇帝钦此石碑以资褒奖。石碑及祖坟历经战乱及1953年土地革命,现已残缺不全,族谱刻于石碑上。

衡姓得姓始祖

公子衡。衡氏的来源有三个,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周朝时,由周公子伯所传的鲁国(今山东省境内),鲁国公子衡的后代子孙以衡为姓,称衡氏。另一支衡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是商汤的贤臣伊尹的后裔,伊尹因功被任为宰相,并封号叫“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后来他的子孙中有以其尊号为姓,称衡氏。此外《万姓统谱》还提及另一个出处记载,三国时的袁绍战败之后,他的子孙为了避难,跑到衡山躲起来,并且以山名为氏而姓了衡,称衡氏。衡姓得姓至今有3600多年的历史。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县东南)。《百家姓》注居雁门郡(今山西省代县西北)。衡氏后人尊公子衡为衡姓的得姓始祖。

衡姓迁徙分布

衡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总数在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七位门阀。衡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商汤时,有个贤臣叫伊尹,商汤就是在他的辅佐之下才建立起商朝的。后来。商汤尊称伊尹为“阿衡”,意思是“国家的倚靠”。伊尹有个后代便以他的尊号为姓氏,这就是衡氏。衡咸,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宗门下学习时,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商朝时,有位开朝臣子名伊尹,颠覆夏朝的功劳最大,商王汤尊就封其为阿衡。对阿衡的解释,如今有两种,一为负责保护教养的官名,另一是意为“国家栋梁,依靠”的封号。伊尹的后人为了记住这荣耀的称谓,就取其中的“衡”字为姓氏。春秋时,鲁国有公子衡,其后代以祖先的名为姓氏。东汉时,袁绍兵败曹操于官渡,子孙家属避难逃至湖南衡山,改姓为衡,掩人耳目。

衡氏族人早期活动在河南、山东一带,汉、唐之间向陕西、江、浙等地扩展,在河南南部形成望族,以汝南郡为郡望。如今衡氏族人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字辈属于一个家族中或姓氏中不易完全消失的血缘因素的证据, 根据字辈推敲,可发现四川盐亭一带的衡氏字辈大气稳沉,很有伊尹遗风。

今四川省的蓬溪县、宜宾市、绵阳市盐亭县、阆中市、西充县、遂宁市、长宁县、凉山地区,湖南省的衡阳市,山东省的枣庄市薛城县、汶上县、临沂市郯城县,天津市的蓟县,河北省的邯郸市、秦皇岛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常州市、徐州市邳县、苏州市、扬州市、淮安市,河南省的太康县、修武县、西平县、封丘县、濮阳市清丰县、郑州市中牟县,甘肃省的甘谷县,安徽省的滁州市凤阳县、马鞍山市、五河县,陕西省的汉中市、宝鸡市凤翔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湖北省的荆门市、襄樊市,黑龙江省的双城市,山西省临汾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均有衡氏族人分布。

衡姓家谱文献

甘肃甘谷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衡家坪村衡氏宗祠。

江苏邳州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徐州市邳县碾庄镇衡集村。

河南封丘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付店镇衡小庄。

河南封丘衡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写稿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封丘县东大宫村。

衡姓字辈排行

四川遂宁衡氏字辈:国贵尚志天,光永锡(世绍)德元,明敏存(立)忠义,荣华耀秉权。四川遂宁高升场河沙场衡氏子辈:宗,帝,庭,克,昌,永,世

四川盐亭衡氏字辈:子在文听朝,国正天长顺,安帮建子平。

四川盐亭衡氏字辈:“洪应山廷,文明大启,毓秀中英,邦家之荣,岁月西朝”。

四川盐亭衡氏字辈:“诚、正、洪、先、泽,下、友、中、和、贵”

四川西充衡氏字辈:“仁义礼志信”。

四川蓬溪衡氏字辈:“仁孝思先达富贵永安定”。

四川衡氏一支字辈:“金木水火土”。注:可用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部首的字。

湖北襄阳市樊城区衡氏字辈:“一大中正,修德光家兆,万世登为先”

辽宁建昌县衡氏字辈:“正启大广振守国月中先”

河南新乡衡氏字辈:“兆、明、德、培、家、运”

河南潢川付店衡氏字辈:“保文志德”

安徽凤阳衡氏字辈:长春公世系:长,天,恩,希,中,永【梅】,朝【文】,兆 ,【凤】,士,宗,云, 家,传,孝,友,泽,光,智,仁,善, 维,自,保,万, 世,昌, 荣。

子忠公世系:子,均,伏,鸾,谦【谨】,玺【淮】, 讲,一,民,管,渠,缵,培, 抡,进,光,宗,荫,墩,思,永,德,宏, 自,修, 宜,法,宪, 振, 邦,启,化,明, 继,志,立,元,本,昭,贤,典,康,成

江苏邳州衡氏字辈:“锡蒙凌家祥,伦进光宗印,敦思永德洪,志修宜法宪,振士起文明”

江苏南京衡氏字辈:“德荣志……”

江苏滨海衡氏字辈:“景禹长 成仁由义 福自己求”

江苏涟水衡氏字辈:“学、州、运、井、海、洋”

江苏淮安洪泽衡氏字辈:“春国宏兴正文明德永强”

江苏淮安市盱眙县衡氏字辈:大、仕、天、生、应、连、朝、学、治、昌、金、国、洪、兴、正、文、明、

德、永、长、梦、兆、蓝、田、玉、喜、传、万、里、书......

江苏扬州宝应县衡氏字辈:“九、仁、宗、张、福、家、裕、堂、选、达、成、德、祥、庭、驷、林、秀、毓、茂、芳” 堂号:阿保堂。

衡姓郡望堂号

衡姓郡望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郡,秦、汉沿之。相当于山西省代县一带。

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南)。相当于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

衡姓堂号

阿衡堂:伊尹是商朝的贤相,商汤伐桀灭夏,伊尹之功居多,汤王尊称他为“阿衡”,意思是地位和商汤平衡,不敢以臣待他。

衡姓宗祠楹联

四言通用联

儒林著誉;

易学冠时。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莒人衡胡,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级的官,被载入《儒林传》。下联典指西汉末齐人衡咸,字长宾,曾跟从五鹿充宗学习梁丘《易》,后任王莽的讲学大夫。

勇谋济世;

恺悌宜人。

——佚名撰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衡毅事典。下联典指明衡岳事典。

衡姓历史名人

衡姓衡咸

东汉学者。他博学多才,曾经在当时最有辩才的学者五鹿充宗门下学习时,精通经史,辩才过人,并当过王莽的讲学大夫。

衡姓衡胡

(生卒年待考),莒人。著名西汉大臣。精通《周易》,做到太守一级的官,被载入《儒林传》。

衡姓衡毅

(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苍梧太守。

衡姓衡方

(生卒年待考),著名东汉朝卫尉卿。著名的《衡方碑》就是为他立的。

衡姓衡岳

(生卒年待考),著名明朝大臣,原籍湖北随州,后迁往河南省西平县专探乡衡坡。有衡坡村有衡姓东门家谱考证。

衡姓近现代名人

衡姓衡权

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国民党要员。北伐战争后入伍,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出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一军秘书。行宪后,他当选为监察院监察委员,监察院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衡权逃往台湾,续任“监察委员”。

衡姓衡起通

(1962~),满族,叶赫那拉氏;北京人。著名“宝刀衡”第八代传宗大师。

自清朝以来,“宝刀衡”在北方一枝独秀,是具有民族特征和皇家气派的金属工艺品牌。民间有“南有龙泉剑、北有宝刀衡”的说法。

“宝刀衡”的名号已有二百七十年的历史。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衡家老祖被康熙皇帝赐姓为衡。清乾隆年间,曾为乾隆大帝制作宝剑,名为“乾隆佩剑”。

“宝刀衡”家族第一代为衡圣治,第二代为衡纪方,第三代为衡隆有,传至第四代的衡历宗,从最初的跟随部队打制宝刀和宝剑,开始专门为清朝皇帝和大内制作用刀。

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起,衡家第五代传人衡宏昌在清末打破了传统,在金鱼胡同西门口(校兵场)即东安市场内,开设一家刀剑铺,工厂设在东打磨厂胡同17号。第六代传人衡道明用“衡道明”和“飞燕”做商标,把折刀出口到德国、日本。曾为齐白石、徐悲鸿制作木刻、篆刻和油画用刀。

1958年公私合营,第七代传人衡连江的刀剪厂在崇文区板桥后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民用的菜刀和剪刀,“宝刀衡”所生产的宝刀、宝剑等武术器械全部停产了,工厂搬到昌平区沙河镇,更名为北京刀剪总厂。衡家第七代传人衡连江主要负责刀剪厂。

1992年衡起通正式成为第八代传人,1995年开始恢复“宝刀衡”传统技术和生产工艺。

“宝刀衡”一直坚持手工锻造。工艺技术过程包括选毛坯、锻造、淬火、研磨等十几道工序。制作的宝刀和宝剑具有六大特点:质地坚硬、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

“宝刀衡”制作的宝刀、宝剑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选毛坯、锻造、淬火、研磨等十几道工序,要将数十斤重的钢坯锻造成一斤多的刀剑,难度可见一斑。衡起通解释说,因为原钢含有的杂质会导致造出的兵器很容易变形、折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锻造是很关键的一关。同时,通过锻打也增强了剑的强度。但这样要耗费很长的时间,“三十公斤的钢锻造五个月后,刀头或剑头只剩下一斤左右。”

“而一把刀剑若想成为宝刀衡的刀剑,还需要经过另一道极为重要的工序,那就是淬火。”衡起通透露说,淬过火的剑与没有淬过火的剑相碰的话,淬火的刀剑没有任何缺口,没有经过淬火的刀剑缺口已经有半厘米多了。而这淬火的火候拿捏,就纯粹靠个人的经验功力,别人是学不来的。

在“宝刀衡”不大的店面里,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柄体量巨大的宝剑,这就是被衡起通视为得意之作的“华夏宝剑”。

“过去我们家的刀剑都比较注重实用,但是大家更多的是为了装饰,所以我也不得不作些创造。”衡起通介绍说,从1997年开始他就筹划设计要制作这把长一米三、重八斤四两的“巨剑”。当时因为剑头太大,没有办法他只好重新做一个大灶。剑鞘是用红木精心雕刻而成,而剑鞘上的装饰都采用玉石雕刻。“因为太费时费力,妻子也曾很强烈地反对。”但是经过三年九个月的时间,继承了百年老字号“宝刀衡”手工技艺的这件精美工艺品终于制作完成。更让他引以为豪的是这件作品先后在中华世纪坛和欧洲四个国家展览,如今这把宝剑已经成了衡起通家中的镇宅之宝。

此外,衡起通还发挥制作微型宝刀宝剑的绝活,制作出了十五厘米长的宝刀宝剑。由于在制作过程中不能使用机器,完全手工制作,且要求精度非常准确,因此也成为“宝刀衡”的抢手产品。

在衡起通看来,判断一把宝刀或宝剑是否出色,要“质地坚硬、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冷、体之厚重、藏之完整”。质地坚硬是指手工锻造的刀头或剑头千锤百炼出来的材质是否达到规定的硬度。琢之圆滑是指做好的宝刀和宝剑,除刀尖和剑尖外,其他地方不能伤害使用的人。色之光彩是指刀头和剑头抛光度要像镜子一样把所有颜色反映出来。声之清冷是指锻造好的刀头和剑头有寒光和清冷声音。体之厚重是指做好的宝刀和宝剑要美观,不能有浮躁的地方,要达到久看不厌,经得起人们对这件作品的永久欣赏。藏之完整是指做好的一件作品一定要完整。

针对“中国刀剑不如日本刀剑锋利”的质疑,衡起通认为这是两国刀剑文化不同造成的,刀剑也并非越锋利越好。在“宝刀衡”里所有的刀剑都不开刃,但这并不影响中国刀剑的攻击力。衡起通介绍说,日本刀剑生产技术是中国唐朝传过去的说法是真实的,至今日本刀的外形都酷似唐刀。日本刀是开刃的,中国的宝刀宝剑是不开刃的,但同样可以裁纸、砍钢条,这从中国传统的武术中可以找到答案。

他说,因为中国的武术文化讲究礼让,开始几招一般用搪、磕表示尊重,一旦真的动武,即使比较钝的刀剑也能让对方伤筋断骨。而仅仅凭借刀剑锋利,有时只能伤人皮肉。但衡起通也承认,由于日本产品市场化早于中国,因此在新材料、新技术和经营上,中国的刀剑也确实有待提高。

“因为过去专为宫中和大内做官刀,为了保住维系家族利益的手艺,从第一代传人衡圣治到我这一辈都遵守‘口传心授,只传衡姓人’的古训。”衡起通介绍说,因为衡家做活有自己的一套严格的方法和手艺,绝对不能传外人,因此已历经百年的“宝刀衡”把自己的制作技术埋藏在心里非常深。如今这给“宝刀衡”的传承保护带来了很大难度。

“小时候,我们这一辈的几个孩子都学会了这门手艺。”衡起通回忆说,但现如今会做“全活儿”的只有他一个人,其他人要么只会其中的一部分,要么干脆不愿再继续做这个行当。为使百年老号“宝刀衡”传承下去,不让这个古老的手艺失传,衡起通正式声明将祖传手艺传给下一代———自己十七岁的儿子衡宝。同时,他还打破手艺不传外人的传统,在众多徒弟中挑选了两个热爱传统文化并有一定功力的弟子进行传授。

此外,东城区文委也组织了专门人员查阅各大图书馆、档案馆寻找资料,对现存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打破百年的传承方式,详细记载“宝刀衡”百年不变的制作方法和工艺秘诀,为后人在技艺的研究和提高上留下宝贵的财富。

如今衡起通已经不像过去的老字号等顾客上门,而是习惯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将自己制作的刀剑资料随时向国内外的客户推销。同时,还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商务学校学习,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将这项传统的技艺包装好推向市场,将“宝刀衡”数百年的家族史续写下去。

“宝刀衡”在制作工艺上有很多秘诀和独特的技艺,集中了当时中国做刀、做剑等手工锻造的最高技艺,对研究中国冷兵器的锻造技术具有历史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宝刀衡”保持了中国传统冷兵器的式样,保留了皇家典雅、高贵、精细的艺术特点,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其实用性和使用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北京王府井新东安地下“老北京一条街”展览、销售。